今天我们来浅谈心肾相交的一些知识
心肾相交
在中国道家心属火,藏神;肾属水,藏精。两脏互相作用,互相制约,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。肾中真阳上升,能温养心火;心火能制肾水泛滥而助真阳;肾水又能制心火,使不致过亢而益心阴。这种关系,也称水火相济。
心肾不交
在中国道家或中医中说心和肾任何一方的阴阳失调,均可导致心肾之间“水火既济”的关系破坏而出现相应的病证,称之为“心肾不交”或“水火不济”。
如心火亢于上,不能下交于肾,或肾水不足,不能上济于心,可出现心悸怔仲、心烦、失眠多梦、五心烦热、眩晕耳鸣、腰膝酸软,或男子梦遗,女子梦交等“心肾阴虚火旺”的证候。若肾阳虚衰,不能温化水液,阳虚水泛,则可出现畏寒、尿少、水肿、心悸、心慌等心肾阳虚,水湿泛滥的证候。
以上是用五行描述心与肾的关系,可能现代人看得云山雾罩。现在我用现代生理学的语言描述这种关系。
首先让大家看看人体中的血液循环图
然后让大家把心看成一个泵一个发动机,把肾看成一个过滤网兼排污阀,把肠道看成血液补充口和营养吸收。那么血压这一块是由哪里决定?如果懂管路方知识的人一定知道由心和肾决定。如果肝肾的阀门大小开得刚好,那么既能保持机体的养分与氧气的供应,又能保证身体内废物的排出。这个时候反映出来的血压正常。 也就是说心与肾是 “互相作用,互相制约,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”。也就是所谓的心肾相交或水火相济。
如果肾的口开得过大过猛,这个时候心就得加大力度,否则血压就会降下来在。在肾阀门开得很大时,如果心用力泵,心附近的血压会增大,而靠近肾周围的血压则会减小。因为肾有过滤功能,排除的水相对较多,血液浓度较高,血液消耗也较多,需要补充的血液也要多才行。反应出来的症状是什么呢?在上肢量血压一定高,而下肢的血压较正常低。血液粘度高,下肢得不到足够的养分,血液也不容易回到心脏,下肢有些浮肿,上热下寒。在血液少的情况下,各脏器得不到滋养和休养。 前面说的症状都可能出现。
我们知道,人体体表的热有部分来源于血液将脏器生理活动产生的热带出来的。当血虚量少时,多热的地方热带不出体表,就有上火的现象,而四肢因为没有多的内部的热温暖而厥冷受损。当小腹附近都寒时,肠道一定也开始寒,此时食物不能被消化吸收就有积食,甚至水都不能吸收时就表现出来尿少,下利清谷。也就是全面说的肾阳虚了。前面提到的症状都可能出现了。
五行得到的结果是不是与现代科学是一致的?大家可以互相探讨一下。